| 制氢

彭苏萍院士:氢(泛氢)能源将是我国能源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

来源:氢能汇

时间:2025-07-22

氢能作为零碳能源的重要载体,其发展战略对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具有关键的意义。

氢能汇获悉,7月19日,“2025零碳产业昌平绿色投资大会”在北京昌平举行,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彭苏萍作了《中国氢能源与燃料电池发展战略研究》的主题报告,深入剖析氢能源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核心地位,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前瞻性学术指引。

彭苏萍院士指出,预计2030年、2060年我国氢能需求分别达到3715万吨、1.3亿吨,氢能产业向绿氨、绿色甲醇等“泛氢”能源方向发展,氢(泛氢)能源将成为全球能源技术革命的重要方向。同时,他还提出四大政策性建议与保障措施,助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 彭苏萍

氢(泛氢)能源

是全球能源技术革命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氢能产业迎来蓬勃发展,各国通过制定氢能发展规划,推动氢能产业的实施落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球公布氢能战略的国家和地区超60个,各国氢能发展各具特色。

众多周知,氢能具有低碳、高效、能源互联媒介、可储能、安全可控等显著优势,可以在工业、交通、建筑和电力等诸多领域应用。因此,氢能成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其优势,彭苏萍院士指出,氢能有助于可再生能源的灵活消纳,有助于促进氢、电、热多种能源融合互补,以及支撑能源跨地域和跨季节优化配置,同时还助力碳减排、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因此,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据彭苏萍院士介绍,绿氨是一种零碳排放燃料,作为绿氢的载体,比氢的储运具有显著优势。绿色甲醇具有燃烧高效、排放清洁、可再生等特点,一方面可消纳二氧化碳,另一方面可解决氢能储存和运输的安全性和成本问题。

由于目前主要的商品氢基本都采用压缩氢气的方式进行储存和运输,但由于氢能不利于存储,且液化成本高,限制了氢能远距离输送。因此,氢能产业向绿氨、绿色甲醇等“泛氢”能源方向发展。

彭苏萍院士表示,氢(泛氢)能源可作为各能源之间的桥梁,与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现联动,通过部分替代,压缩化石能源消耗量,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比,丰富能源多元化供应体系,为能源安全保障机制的优化带来新契机。未来,氢(泛氢)能源将成为全球能源技术革命的重要方向。

氢能产业链关键技术

仍面临诸多挑战

彭苏萍院士表示,当前,全球氢气产量超过1亿吨,主要用于化工精炼、合成氨等领域,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氢气供需格局保持稳定,化工及炼化用氢快速增长。

在制氢方面,国际上主要以天然气制氢为主,而中国主要以煤制氢为主,其次才是天然气制氢和工业副产氢,以及电解水制氢和甲醇制氢。随着氢能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可再生能源制氢,据统计,2024年,我国建成运营项目合计可再生氢产能超12万吨/年。

在燃料电池方面,从商业应用上来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是当前主要的燃料电池技术路线。在交通领域,氢能船舶或是氢燃料电池示范推广的下一个“风口”。在储能领域,氢储能适于大容量、长周期可再生能源消纳,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有力支撑。

加氢站方面,我国已具有35MPa加氢站关键技术与装备集成能力,但关键指标与国外还存在一定差距,70MPa和液氢加氢站技术及装备空白领域较多,核心材料和设备仍依赖进口。彭苏萍院士表示,希望今后加氢站技术逐步成熟。

谈及当前氢能产业链关键技术面临哪些挑战,彭苏萍院士指出,首先是质子交换膜、膜电极、贵金属(铂、铱)催化剂等原材料自主化产品面临产能规模不足、产品性能亟待提升。其次是加氢枪套管材料、氢密封材料、低温金属材料、高效冷绝缘材料、高强度碳纤维、碳纸等多种材料工艺应用依赖进口,国内整体处于技术引进和研发阶段。最后是掺氢/燃氢轮机、氢透平膨胀机、大容量液氢球罐等关键装备在设计制造工艺、性能指标等方面与国外差距较大,此外在电解水制氢技术方面未来发展重点任务是高效、长寿命和低成本。

四大政策性建议与保障措施

助力氢能产业发展

谈到如何发展氢能产业,彭苏萍院士表示,未来10-20年将是我国氢能源与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需紧密联系我国能源发展实际,从战略、政策、技术、资金、国际合作等方面积极谋划,通过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助力实现氢能源与燃料电池高质量发展。

他还指出,在成本可控且技术成熟的条件下,氢氨醇能源化应用将得到扩张。燃烧发电、航运燃料等新应用领域有望成为泛氢能源消费的新增长极,预计在2035年后迎来快速发展。同时,2030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预计达到3715万吨,2060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增至1.3亿吨左右。

在此,他提出四大政策性建议与保障措施。

(一)加大氢(泛氢)能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从市场需求出发,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建设协同创新平台,重点突破燃料电池发电和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技术。

围绕泛氢能源全产业链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尽快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以及关键装备研发制造,加快国产自主化装备推广应用。

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协同攻克关键材料和核心技术,避免同质化、无序化。

(二)推动氢(泛氢)能源发展耦合工业领域深度脱碳

在可再生能源和化石能源丰富的地区,建设规模化绿氢制取与煤化工、石油炼化耦合一体化生产基地,利用绿氢生产低碳化工、石油产品。

钢铁企业应联合上游制氢产业进行协同创新,开展氢冶金产业链示范,推动清洁低碳氢在国内冶金行业规模化应用。

在可再生能源丰富的沙戈荒地区,发展以固体氧化物电解池技术为基础的能源化工电转X技术,建设规模化绿氢化工基地,将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转化为绿氨、绿甲醇等泛氢产品,通过成熟的储运方式输送到使用端,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制合成氨、甲醇等。

(三)推动氢(泛氢)能源发展与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深入融合

重点关注氢能发展对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影响,深入开展可再生能源电制氢(含泛氢)规模化接入电网影响研究,保障能源安全,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制氢与电网友好互动、协同发展。

稳步扎实推进电氢耦合综合示范工程建设,强化电氢协同试验检测平台建设,布局国家级电氢耦合试验检测基地,开展技术路线研究及验证,促进工程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

重点关注波动性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长周期氢储能、高比例煤掺氨等核心技术研发,稳步增加科研投入强度。

(四)加强以氢(泛氢)能源为基础的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结合我国当前氢气与天然气的资源与市场特点,充分考虑副产氢和电解水制氢的外输需求、天然气管道路由、用氢市场分布等,形成我国近中远期的氢气管道布局思路,推动国家氢能管网规划。

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并加快示范工程建设。倡导改造现存加油站、加气站和充电站,增设加氢功能,降本缩时,构筑全国氢能网络。依托油气企业现有的油气物流配送体系,建立氢能物流体系。

来源:氢能汇

特别声明

国际氢能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国际氢能网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国际氢能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国际氢能网,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微信 朋友圈

相关推荐

更多氢能信息推荐 >

图片正在生成中...

关闭

    退款类型:

    01.支付成功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2.付款后文章内容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3.商户单号 *

    04.问题描述

返回